聯系我們
從用電量增長看經濟運行的新變化

用電數據作為經濟運行的“晴雨表”,3月份以來明顯回升。3月17日,全國全口徑發電量179億千瓦時,較2月底提高10.8%,較去年同期增長1%,日發電量實現今年春節以來首次正增長。
在經濟理論中,發電量、用電量與GDP增速具有高關聯度。受疫情影響,今年前2個月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同比增速由正轉負、大幅下滑至負8.2%,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7.8%。發電量數據與工業生產放緩的趨勢相一致:今年前2個月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.5%,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,39個行業同比下降。據國家電網電力供需研究實驗室測算,2月份日均電量僅約正常水平的80%,這也與1—2月經濟運行指標變化相吻合,預示著中國經濟放緩趨勢已延伸到更多領域。
隨著中央不斷強化“六穩”舉措,狠抓企業復工復產復業,我國經濟運行正逐步回歸常態。最新披露的用電量指標不斷回升顯示各行業生產秩序正逐步恢復。據國家發改委披露,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提高較快,除湖北等個別省份外,全國其他省(區、市)復工率均已超過90%。從電網企業監測的用電情況看,目前有色金屬行業用電量已達到去年正常水平,醫藥、化工、電子行業用電量已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九成以上,鋼鐵、機械、紡織行業用電量恢復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。而3月中旬六大集團發電耗煤同比降幅較上旬已收窄至負16.8%。這些信息都指向我國工業生產正逐步改善。
除此之外,其他重要指標也顯示出各行業生產秩序正逐步恢復。在服務業領域,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多個行業正在穩步恢復營業。截至3月16日,全國生活服務企業復工率超過60%。與此同時,全國96.4%的市場已恢復營業,肉菜交易量比2月初增長超過50%。企業開工率也在逐步提高,截至3月20日,除湖北外,各省份約1.1萬個重點項目復工率為89.1%。
在國家一系列復工復產政策加快落地的推動下,我國發電量和用電量明顯回升并不意外。發電量和用電量的數據轉好也讓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有所增強。正如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日前撰文所指出,1—2月份主要指標占全年總量較小,只要二季度后經濟加快恢復,我們有機會彌補1—2月份的經濟損失。
從用電量的構成來看,透露出經濟運行的一些結構變化:一是反映了服務業和消費市場的發展形勢。今年1—2月信息傳輸/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速高達27.3%,反映線上購物、線上辦公、線上教育等蓬勃發展。二是新興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用電增速高于制造業用電增速,其中服務業中的數據中心耗電量成倍增長。數據顯示,2018年我國數據中心總用電量為1608.89億千瓦時,占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的2.35%,超過上海市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。根據IDC預測,到2020年中國數據中心耗電量將增至2962億千瓦時。伴隨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,新興產業的用電量增長將會持續提升,這些用電結構變化折射出我國經濟新動能不斷壯大,產業結構不斷優化。
當然,觀察中國經濟不能只分析一個指標,要從多方面去看待經濟變化;也不能只看眼前、看局部、看“單科”,更要看趨勢、看全局、看“總分”。但無論如何,目前,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,實體經濟活動正逐步改善。